斐玛汽服发布液压阻尼减震专利 迈向自主核心技术新纪元
(记者:林映洲)初冬的呼和浩特气温骤降,但来自内蒙古斐玛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消息却让整个区域汽车产业链再次升温。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斐玛汽服申请的“一种液压阻尼式汽车减震器”已于11月21日正式公开,短短一个工作日后,业内多家整车厂、改装机构以及资本方便向这家年轻的本土企业抛出了合作橄榄枝。
斐玛汽服创立不过数年,先前因其在二手车整备与智能检测系统方面的探索而获得市场关注,而如今高调亮相的这项专利则将企业的业务重心从服务端延伸至核心部件端。公开文件显示,这款减震器通过内外双筒结构、压缩腔与毛细管组成的换热循环流道,以及双单向阀组件的协同工作,实现了活塞组件在高速往复运动中对换热介质的同步驱动,从而显著提升散热效率。对经常进行激烈驾驶或越野场景的车辆而言,减震器热衰竭导致的悬挂失效一直是安全与性能的大敌,斐玛的设计思路直指这一行业痛点。
采访当天,研发负责人向记者演示了原理样机。随着试验台模拟路面冲击频率由每分钟一百二十次升至三百次,热成像仪上筒体外壁的温度曲线仍保持在可控区间。工程师解释,传统液压阻尼减震器在长期高负荷工况下容易出现油液气泡化与阀系黏滞,散热性能不足是根源;而在新结构里,换热介质借助毛细管形成微循环,热量被快速传导至外筒并向环境释放,压力峰值因此得以降低。
技术突破之外,专利的出现让斐玛在供应链竞争中占据稀缺资源。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汽车消费升级,运动化、个性化需求释放,大量改装品牌与赛事团队急需更稳定的底盘解决方案。那种单纯依赖进口高端减震器的格局正被打破,拥有知识产权的国产部件将获得更高的话语权与更短的交付周期。斐玛的专利如果能在量产验证中保持现有性能曲线,未来不仅能服务于乘用车,还可向新能源SUV、轻型商用车乃至低压电动越野平台扩展。
对于一家区域型汽服企业而言,将研发投入大幅拉升并非易事。斐玛管理层透露,公司从去年起便设立专项基金,联合校企实验室搭建材料数据库,通过高频仿真计算削减样机迭代成本;同时与呼和浩特市政策性基金接洽,争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获得税收与资金扶持。该专利的公开被视作内部“技术纵深战略”的阶段性节点,后续还会针对主动可调阻尼与智能热控算法递交系列申请。
在资本市场,拥有硬件专利的服务型企业原本并不多见。多位投资人士评价说,专利不仅拓宽了斐玛的盈利模型,也为其品牌带来了罕见的技术含金量。当前整车厂正加速布局垂直供应链,以保证核心部件的安全稳定,斐玛此时突出重围,有望在未来供应商招标中获得更多试装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斐玛并未将专利仅视作企业资产,而是将其放入更宏大的生态蓝图。公司准备在现有智能检测小程序中增加悬挂健康监测模块,结合自研减震器的温度与冲程传感输出,为车主提供行驶行为分析与保养节奏建议。当硬件与数据闭环串联,斐玛将从“卖产品”升级为“提供持续性能管理服务”,这也是当下汽车后市场从单笔交易走向全生命周期运营的大趋势。
工程师向记者笑言:“过去客户来找我们换减震器,现在我们想让客户用上自己的减震器。”在一片机器轰鸣与电脑风扇声交织的背景里,可以感受到这家企业对突破技术边界的执念。未来无论斐玛能否顺利完成量产爬坡,这项液压阻尼减震专利都已在北方草原写下了民营汽服企业进军高端制造的注脚。
窗外冷风裹挟着初雪飘落,室内的测温探头记录下金属壳体稳定的几十摄氏度温度,数字跳动的那一刻,也昭示着斐玛汽车在技术驱动之路上的热度正稳步上升。